从出生到现在的十几年岁月,可曾听过父母对你说爱?抑或是你可曾对家人说爱?
人是奇怪的生物,越是熟悉的人,就越难开口说爱。反而是刚认识没多久的异性朋友,能够脸不红气不喘地示爱。爱,变得廉价了。
父母或家人其实每时每刻都在对我们说着爱。不是口头上的,而是行动上的,以他们独有的方式。所以,我们都是在溢满爱的环境下长大的。不论你察觉与否。
小时候是在马来甘榜长大的。爸爸是粗人,妈妈则从事教育工作。
从出生到五岁之前,我都是家里的独生女。所以感觉上父母都特别疼爱我。这也致使我从小开始养成的坏脾气。只要稍微不顺心,就耍性子,让爸妈哄。仗着自己是家里惟一的小孩,很有自信爸妈一定会哄我。屡试不爽。
当察觉家里一切都变了样时是双胞胎妹妹出世后。爸妈都把重心放在新生妹妹身上,而五岁的我严重觉得在家中的地位受到威胁。于是,对‘妹妹’这词产生不了好感。连而代之的是对妹妹们的排斥。明明妹妹还没出世时是那么地期待想当姐姐的。
我小四时,妹妹们五岁。那时她们才刚上幼儿园。如果路上随手抓一个小学生问他的志愿,答案不外乎医生,律师和教师这三个热门行业。不排除在外,我的志愿是当教师。所以总喜欢拉着妹妹们充当我的学生。
那时我的确不是一个好姐姐。只要妹妹们在我给的功课上稍微犯点错,我就会骂她们。而且用词毫不客气。
想起来,妹妹们是让我骂大的。想必她们也是带着‘讨厌大姐’的心情长大的。
升上中三时,我迷上了漫画。有空就看漫画几乎成了我每天必需做的功课。家里也堆积了不少我买回来的漫画。最初是书桌上的几十本,然后是书架上的几百本,最后被迫装箱收藏。成痴了我,漫画痴。
妹妹们那时小四。在我的影响下,她们也开始拿起漫画。然后,相差五岁的我们,开始有了共同的话题。从漫画,慢慢把话题延向日本动画。共同话题又增加了。再之,明星娱乐。我开始没有那么排斥妹妹了。
那时候起,我发现,原来兄弟姐妹之间想维持良好关系,其实也像交朋友一样,必需要有共同之处。
原谅我,迟了十五年才明白这个道理。
离开家乡出来读书,才发现其实我是爱着妹妹的。我竟然会想念过去我一直那么排斥的妹妹。希望从现在开始当好姐姐不会太迟。
爸爸受过的教育不高。所以年轻时打过各式各样的零工。在米脚工作过,当过卡车司机,菜园的农人,还有现在正在经营的杂货店。
小时候脾气很坏、很固执。长辈们都说是牛脾气。所以一直以来很少骂我的爸爸,在我七岁时,第一次打了我。惟一的一次。那时候哭得好惨,脾气也收敛了不少。
从小我的成绩就不错。不管是小六鉴定考试、初中大考还是高中的大马文凭,我都让父母脸上沾了不少光。所以,就算还是小孩子的我,也感觉得到爸爸在三姐妹当中,最疼爱我。知道时,还乐了好久。
爸爸总喜欢在跟他朋友出去时带上我。是不是间接地说明了我比较特别的意思?
虽然不曾说出口,但我知道其实爸妈是以我为荣的。尤其是爸爸。不善于用言语表达的爸爸。每次成绩出炉时,看他脸上的表情就知道。
尽管家里并不是特别富有,我在物质上的享受却从不输给别人。原谅我还不满足、贪婪地索取。
出来读书后,爸爸时不时会打电话过来。就平常的嘘寒问暖,吃饭了吗,在做什么等。通常聊没两三句就问我要不要跟妈妈还是妹妹说话。这其实是他不善言辞的代表,却是他表达关心的方式。打电话来只不过是想听听女儿的声音,确定她依旧无恙。毕竟,我现在身在离家里六七百公里外的地方。
上次回家,爸爸吻了我的头。一惊之下,竟然有种想掉泪的感觉。爸爸在以行动表达爱呢!
妈妈是教师。因为学校的工作,在家的时间理所当然的少了。三姐妹自然而然地成了半个钥匙孩子。听说,没有父母管教的小孩会变坏。我们三姐妹就足以反驳这句话。没有青春期少年该有的叛逆期,没有交上损友,没有涉嫌任何不良活动。
我们并不是没人管教,而是以另一种方式被管教着。并不是成天拿着藤鞭就是管教。并不是有骂有打就是管教。妈妈是以明理、较现代的方式教育我们。只要是合理的要求,妈妈都会满足我们。就算是想跟朋友出去到凌晨才回家也没关系,只要让她知道是跟谁出去便可。
所以,这可能是家里的小孩没有叛逆期的主要原因。父母都认为叛逆是孩子们的错,其实起因才是在父母身上。并不是限制孩子们的行动,而是让他们做他们想做的事,前提是在特定的范围内。
家人之间不要有隐瞒。这就是快乐家庭的基础。无论开心或是不顺心的事,都应该跟家人分享。
让我觉得高兴的是,妹妹们会跟我说学校发生的事、她们的朋友的事、或是某个老师怎样怎样。以前她们绝不会跟我分享这些事的。现在不同了。相信我们跟爸妈分享这些事时,他们的心情也是跟我一样的。
最后,人,是希望被爱和去爱的生物。不管是对动植物的爱、对朋友、男女之间的爱,世界是因为爱而存在着。当然,在去爱其他人之前,请爱你的家人。在还来得及之前,不要忘了对他们说声‘我爱你’,不论是口头上,或是行动上。
对不起,原谅我,我爱你。
没有评论:
发表评论